申遗成功!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达60项

发布于:2025-07-12 阅读:1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宁夏“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西夏陵见证西夏王朝兴衰,体现多元文化交融,其申遗成功意义重大。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位于中国宁夏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是11至13世纪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 - 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这里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贺兰山势共同形成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它直接为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重要见证。

文化交融

在布局结构和陵寝制度上,西夏陵继承唐宋基本特征并创新。其出土建筑构件造型粗犷豪放,展现了取材中原建材形制、材质基础上的创新。如现藏于宁夏博物馆的鎏金铜牛,出土于101号陪葬墓,集多种工艺于一身,达到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是西夏农耕经济兴盛的缩影。

由于史料匮乏,西夏历史曾扑朔迷离。1972年,考古人员开始对西夏陵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经过多年研究,其总体布局、遗存构成等信息日益清晰。每座帝陵是独立完整建筑群,布局大致相同,但细节与唐陵、宋陵有差异,体现出西夏皇帝墓室建筑的特殊习俗,丰富了古代皇室丧葬文化。

西夏陵还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西夏文仿照汉字创制,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陵城建造结合自身民族特色,加入独特元素,如北偏西的轴线融合了党项族民间传统信仰。出土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瓷器等,都融合了唐宋佛教石刻艺术风格和其他民族文化元素。

申遗成功

为保护西夏陵,2000年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实施保护加固工程。2015年引进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保护精细化水平。2019年,西夏陵博物馆新馆开馆,通过展陈手段升级和互动项目完善,让游客更好了解西夏历史。

此次西夏陵申遗成功,使其故事必将讲得更好、传得更广,如同贺兰山前的黄河,历经千年,依旧奔涌不息。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西夏陵 世界遗产 申遗成功 西夏王朝 文化交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