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翻垃圾寻表:“暖新闻”为何变“闹心”?

发布于:2025-07-15 阅读:1
近日,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高温下翻8吨垃圾4小时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当地宣传“暖心故事”却引质疑。此事件反映公共服务边界与劳动者权益问题,如资源成本、防护补偿等,值得思考公共服务如何平衡温度与尺度。

近日,山西大同发生的一起“环卫工翻垃圾寻表”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广东深圳游客卢女士一家乘高铁到大同旅游,孩子下车时将儿童手表遗忘在列车上。卢女士出站后分别向大同南站派出所及12345求助。

环卫工

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将垃圾转运至焚烧发电场空地,两名环卫工人不惧脏乱,徒手在8吨垃圾堆中翻找4个多小时,最终找回手表并送还卢女士。卢女士感动不已,发红包感谢被拒。然而,这样一则原本的“暖心故事”,却引来众多网友质疑。

网友质疑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此次事件发生在高温天气,环卫工日常工作本就辛苦,还要额外花费4小时翻找8吨垃圾;二是一块普通儿童手表,其价值远低于环卫工人力成本和垃圾转运费用,让人怀疑手表所有者是否尽到看管义务,是否该为疏忽买单;三是“暖心事件”宣传只强调环卫工奉献,未提防护装备与补偿,有将个体苦难浪漫化为政绩标签之嫌。

翻垃圾寻表

其实,当地城管部门此前也有帮助市民或游客寻找失物的案例,如寻找人工耳蜗、重要资料手机等,曾获赞赏。但此次为何引发争议?公共服务如何既有温度又有尺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公共服务角度看,可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区分“紧急救命物品”与“普通失物”,明确启动高成本搜索标准,避免资源滥用。如景区对驴友实行“有偿搜救”。从传播角度,应宣传制度保障和受助者感谢,而非一味歌颂个体牺牲。

同时,该事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问题。公共服务缺乏“分级”机制,丢救命药和耳机响应资源可能相同;技术手段落后,垃圾处理站靠人力翻找,若采用金属探测器等设备可提高效率;权责不明确,游客疏忽丢表却让公共资源和环卫工承担代价。

公共服务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多方面努力。建立“公共服务清单”,明确免费、付费和自行解决的情况;在易丢物品场所部署定位设备,垃圾处理点配备工具;保障劳动者权益,提供高温补贴、防护装备和额外劳动报酬,建立“自愿参与”机制。

总之,公共服务应在保障民众需求的同时,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和劳动者权益保护,让“暖心”不再以牺牲为代价。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环卫工 翻垃圾寻表 公共服务 劳动者权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