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开启“生前整理”潮流,为当下生活减负

发布于:2025-08-15 阅读:0
如今,越来越多95后开始“生前整理”。像佛山女孩小云22岁入坑极简,24岁启动“生前整理”。“生前整理”源自日本“终活”,涵盖处理身后事等。95后借此清物品、理钱财、筛关系等,以更清醒地活在当下,体现新一代独特生死观与生活哲学。

在当今社会,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悄然兴起。刚满三十的95后,已经开始“生前整理”了。对于佛山95后女孩小云来说,她的“生前整理”之旅始于22岁。那年,她入坑极简生活,爱上了“少物的清爽”,享受着对生活的掌控感。

生前整理

“生前整理”的概念兴于日本,最早叫作“终活”,意思是“为人生终点而进行的准备活动”。在深度老龄化的日本,“终活整理”“生前整理”是指在一个人精力尚可之时,力所能及地处理好身后事。这其中包括整理个人房产、金融资产、医疗保险、个人日记、私人影音资料、电脑与手机数据等,以及提前写好遗嘱,妥善处置、陆续减少个人衣物、书籍和家居物品。

有报道称,四分之一的日本年轻人,已经开始“生前整理”。日本流行以“活”造词,一个人的人生不过三件事:“就活”(求职就业)、“婚活”(相亲结婚)、“终活”(人生终点的活动)。

小云在24岁时启动“生前整理”,这一理念打动她的地方在于“不只是为了现在活得轻松,更是为了以后走得利索,不给家里人添麻烦”。26岁时,小云一生体面的爷爷骤然离世,留给家人的告别时间只有短短一天,翻箱倒柜寻找重要物品有如大海捞针,这更使得她坚定要系统性地进行“生前整理”的决心。

到今年,小云30岁了。她感悟道,“生前整理”不是等待人生的终点,而是为了更轻盈、自在地活在当下。她做“生前整理”的核心,是让一切重要事物清晰可循,为此,她做了五件事。

第一是清东西。定期处理闲置物品和电子文件,能不买的东西尽量不买。最实用的方法是给物品贴标签,比如老照片盒上贴“扫描后丢弃”,同学录写“拍照存档”,旧衣服标“捐小区回收箱”。

第二是理钱财。把八百年不用的银行卡注销掉,所有密码都统一加密保管,只告诉信任的家人怎么获取。房产证、保单这些重要文件,统一存放在家人知道的位置,里面再夹一张手写清单写清楚都有什么。

生前整理

第三是筛关系。定期清理微信好友和社交账号,那种几年没说话的“僵尸好友”直接删除。在小云看来,这不是冷漠,而是“想把时间留给半夜能打电话的朋友”。

第四是写愿望。把想做的事列成愿意清单,更关键的是清空收藏夹,把小红书收藏的旅游攻略变成机票,把收藏的菜谱变成周末厨房实验。用“已完成”替代“收藏吃灰”,记得要定期检查更新,把已完成项划掉。

第五是留句话。小云简单写了份遗嘱初稿,大致记录了医疗救治倾向与身后事安排,并把它和重要文件放一起。她认为,清晰的意愿,是留给家人最后的体贴。

在小云看来,两代人的生死观存在巨大差异。长辈们总觉得谈“死”不吉利,或者觉得“还早呢,想这么多干吗”。他们收拾东西更多是因为日常习惯,很少为“身后”做准备。而年轻一代虽然也害怕死亡,却更能轻松地探讨生死话题,他们并不觉得提前打算是晦气,相反,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许多人在经历过一场大病、一次大的人生转折或者亲人突然离世带来的混乱后,往往会更容易接受和实践“生前整理”的理念。“越早开始整理,越能避免未来的忙乱,也能让当下活得更清醒、更少遗憾。这也是对生命的自我管理吧!”小云说。

生前整理,其实是极简主义生活潮流的一个细小分支。它绝不是简单的断舍离,或者是扔东西,而是通过整理让生活保持秩序与流动。当物品各得其所、密码妥善交代、重要文件有迹可循,小云的内心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踏实,“它让我更敢投入地去生活,更珍惜眼前的关系和体验。”

她说她最喜欢的是泰戈尔的一句诗:“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95后 生前整理 终活文化 生活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