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回应存取款超5万登记新规,引发广泛关注
近日,多部门联合发布新规,取消5万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登记规定。但部分银行仍要求记录资金来源用途,以防范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新规折射出金融服务在便民与风控···
2025-08-17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在《金融新启航·养老金融透视镜》栏目上,分享了关于养老规划的见解,其中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阎志鹏教授指出,养老规划的核心是“时间杠杆”。他用三胞胎案例进行说明,假设年化收益率为8%,10岁开始每年存1万,连续6年,65岁时账户余额344万;16岁开始每年存1万,连续9年,最终为293万;25岁开始每年存1万,连续40年,最终仅280万。这充分体现了越早启动养老储备,复利效应越惊人。
对于不同年龄段,阎教授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20多岁应投资较大比例的权益类资产,借助年化收益积累财富。30多岁需平衡刚性支出与养老储备,可采用“30元法则”,每天先存30元再消费,一年就是1万元,30年8%的复利,最终财富可达137.2万。50岁以上则要聚焦缺口测算,降低权益类资产占比,补充商业保险。
然而,这一建议也引发了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际可行性存疑。10岁儿童尚无独立收入来源,储蓄需完全依赖父母支持,这可能给普通家庭尤其是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带来额外经济压力。现实中,多数家庭需优先满足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提前为子女规划养老的优先级往往被后置,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其次,8%的年化收益率被指过于理想化。当前市场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定期存款的年化利率普遍低于3%,即便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可能提供更高收益,但实现8%的年化回报需承担较高风险,且在数十年投资周期中保持收益稳定的难度极大。此外,长期通胀可能稀释存款的实际购买力,高收益产品未必能跑赢物价上涨,进一步削弱了收益假设的可靠性。
最后,存在价值观念冲突。要求儿童从幼年时期便为养老进行储蓄,被部分观点质疑可能剥夺童年应有的快乐与自由,甚至可能过早引发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忽略了不同年龄段的生活重心与心理需求。有评论指出,养老规划应尊重个人生命周期规律,避免将成年人的责任过早转移至儿童身上。
针对这些争议,也有更务实的替代建议。在青少年期(10 - 20岁),应聚焦财商教育,如零花钱管理、储蓄习惯培养等,而非强制养老储蓄。成年后(25岁起),可强制储蓄工资的10% - 20%,优先选择低风险工具,如货币基金、国债等,逐步增加权益类投资,但需控制风险敞口。还可以采用“咖啡钱”模型,每日30元定投,年攒1万,30年复利4%可达56万。同时,要充分利用政策工具,如个人养老金账户、商业养老保险等。
总之,养老规划宜早,但起点应匹配现实能力。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成年后启动系统性储蓄,结合政策工具与健康管理,或许是更可行的路径。我们应在追求复利效应的同时,充分考虑现实情况,实现更可持续的养老储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文章
近日,多部门联合发布新规,取消5万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登记规定。但部分银行仍要求记录资金来源用途,以防范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新规折射出金融服务在便民与风控···
2025-08-17
近期A股行情火热,新股民纷纷入场。7月上交所新开户数大增,虽市场波动让新手经历“滑铁卢”,但沪指再破高位,牛市呼声又起。文中几位新股民悲喜交加,有人膨胀···
2025-08-16
2025年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企业存款也减少,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却暴增。钱从银行“搬家”,流向了A股资本市场。主要原因是存款利率低、房市不佳。A股成新选···
2025-08-16
8月13日中央层面首次实施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双贴息”政策。个人消费贷款贴息覆盖多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聚焦8大消费领域。政策精准、普···
2025-08-14
8月13 - 14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纳指、标普500指数续创历史收盘新高。受美联储降息预期影响,市场反应强烈。中概股表现亮眼,比特币也突破新高。不过大型科···
2025-08-14
最新资讯
多家银行回应存取款超5万登记新规,引发广泛关注
“恋爱都不想谈了”!新股民跑步入场,股市悲喜交织
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钱都流向了哪里?
中央首推“双贴息”政策,激活消费市场
美股三大指数收涨,纳指与标普500续创新高
多项贷款贴息政策来袭,个人与服务业主体省钱在望
沪指突破3674.4点,创2021年12月以来新高
康师傅上半年少卖11亿,饮料方便面业务双双遇冷
A股行情动态:指数涨跌互现,多板块表现分化
DeepSeek母公司员工6年套取上亿元,量化私募返佣风波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