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降分补录,民办本科如何突围困境?

发布于:2025-08-01 阅读:1
今年各地高考录取中,民办本科降分补录引发关注。降分幅度加大,原因一是考生、家长认为民办本科性价比低转报公办高职;二是考试院放开补录降分限制。网友看法不一,民办本科面临生源、质量等挑战,需转型发展。

2025年高考录取进入中后程,各地民办本科院校降分补录现象引发舆论关注。广东本科第三次征集志愿降36分;陕西民办高校降30分补录;广西本科第四次征集平行志愿,不设报考分数要求。专科线上学生“捡漏”上本科的新闻频出。

民办本科

对于民办本科降分补录,网友意见不一。有人赞成,觉得给想上本科的学生机会;也有人反对,质疑民办院校“饥不择食”,认为大幅降分只会让民办学校更掉价。

其实,本科院校征集志愿补录一直存在。但往年降分幅度通常在本科线下20分以内,今年降分幅度明显加大。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不少考生和家长认为报考民办本科性价比降低,转而报考公办高职院校。就像中考里,有些学生会放弃民办高中选择中职。民办院校本就是差异化选择,报考要考虑家庭经济和教育回报率。如今考生家庭经济收入下降,不愿选学费高的民办高校,而选择学费低、就业前景好的公办高职,很正常。有本科线上考生表示,若民办高校学费降一半,自己才愿意报考,可民办大学主要靠学费维持运转,降低学费不现实。

另一方面,各省教育考试院放开了对补录降分的限制,想让民办本科院校招满学生。以广西为例,理论上没上专科线的考生也可能被本科院校录取,这颠覆了大家认知。在传统高考中,批次和批次控制线是维持录取格局的重要工具。某一批次录取的院校,最低录取分数不得低于该批次控制线,这是基本规则,被视为捍卫高考公平的制度。但用最低录取控制线“控制”学校招生,实质是教育考试部门为学校“把关”,没尊重学校招生权,是人为设限。

降分补录

我国从2014年推进新高考改革,要求逐渐取消本科录取批次划分,让所有本科院校平等招生。取消批次划分后,本科控制线虽“限制”了学校招生,但也确立了学校的“本科地位”。以往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宁愿招不满也不降分,怕影响地位和来年招生。但如今招生压力大,计划缺口迫使民办本科不得不降分。可这只是权宜之计,若不在“宽进严出”上下功夫,推进教学、管理改革,还是难以摆脱生源危机。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宽进严出”时代,但高校和社会都没深入思考如何做好“严出”。很多民办高校从学费角度出发,对学生培养要求不严格,淘汰率低。降分录取后若依旧如此,培养质量必然遭质疑。以前还有分数线控制“生源质量”,降分后低分生顺利毕业,学历含金量几何?这要求所有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吸引学生报考。

“宽进严出”也要求考生和家长转变观念,不要只关注录取,要关注被录取后接受的教育。我国社会存在“民办大学低人一等”的论调,这很片面。在少子化和教育普及化时代,有质量保障、特色办学的民办大学仍有发展空间,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选择。像今年高考中,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受高分生青睐,说明特色办学的民办大学潜力大,民办大学应探索多元化办学。

教育挑战

此外,民办本科还面临诸多困境。经济上,学费依赖严重,年均学费高,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5%。毕业生起薪低、专业对口率不足,“高学费 - 低就业”的剪刀差动摇市场根基。社会层面,存在学历歧视,73%的HR优先筛选公办院校简历,民办本科常被当“备胎”。办学质量也受质疑,实验室设备更新慢,实践教学形式化。教育方面,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任教师中兼职多,专职教师年薪低,流动率高,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低。实验实训条件差,生均教学科研仪器值低,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

要破解民办本科的发展困境,需构建“分类指导 + 多元评价”的制度生态。政策上,建立与公办院校差异化的生均拨款机制,细化非营利性院校认定标准和支持措施,放开应用型专业定价空间。质量保障上,建立基于行业标准的专业认证体系。社会环境上,完善《就业促进法》配套措施,推动用人单位建立能力导向的评价机制。民办本科应探索适合自身的价值平衡点,发挥自身优势,丰富高等教育的多元价值。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民办本科 降分补录 招生困境 教育挑战

上一篇: 武汉大学科研、教学与学术活动成果斐然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